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我國基礎教育正在發(fā)生重大變革。尤其是在“加快建設高質(zhì)量教育體系,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著力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等目標的引導下,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逐漸從教室向整個校園拓展,甚至突破“圍墻”束縛向全場景伸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交往式學習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而校園灰空間或成為開展這種交往式學習的主要場所。
根據(jù)相關的建筑與空間行業(yè)調(diào)查顯示,人們非常喜歡隨意性的交流環(huán)境和自發(fā)性討論場所,這也給了校園灰空間極大的發(fā)揮余地。但目前老城區(qū)的大多數(shù)中小學,由于用地有限,建設歷史久遠以及教育理念滯后等原因,校園灰空間的功能往往被忽視。
另外,灰空間作為一種不被完全限定的空間形式,是建筑與環(huán)境聯(lián)系最為密切的部分,同時也是建筑中最能觸動使用者情感變化的空間。它可以是“柱杖墻陰潤,閑尋薺菜挑”中的閑情趣味,也可以是“勝賞渾忘寐,長廊只獨行”中觀景的忘我之感,抑或是“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中因環(huán)境變化而產(chǎn)生的悲寂情緒。
如今的建筑空間形式和工程技術手段早已遠勝舊時,然而當前的校園“灰空間”又是否能延續(xù)曾經(jīng)的詩意,抑或是迸發(fā)出更多的活力?
一、何謂“灰空間”
“灰空間”(Grey Space)又稱“泛空間”,最早由日本建筑師黑川紀章提出。其本意,是指建筑與其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過渡空間,以達到室內(nèi)外融和的目的,通常包括檐下空間、入口門廊、柱廊等。
在校園里,灰空間隨處可見。如學校入口廣場、教學樓入口門廳、會議室外走廊、教學樓連廊、教室外空間、宿舍食堂入口等等。對于學校來講,灰空間是無處不在的學習機會,是賞心悅目的休閑場地,是自由自在的交流平臺。因為這一空間不是相對開敞的,也不是相對封閉的,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內(nèi)與外的界線,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隨意的、豐富多變的空間形式,也為教育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打開了任意門。
教育改革要從空間“卷”起,有效利用校園灰空間,增強“空間賦能于學習”是未來學校設計的趨勢之一。
二、灰空間設計與利用的重要意義
1.順應學校3.0時代必然趨勢,增強“空間賦能于學習”
校園空間的發(fā)展是一個延續(xù)的過程,其內(nèi)在需求和外在條件都在變化,應該建立和諧發(fā)展的導向性。中國最早具有廣泛意義上的“學?!背霈F(xiàn)在夏朝,作為專門供貴族學習的地方,形成了“學在官府”的局面。直到孔子開創(chuàng)杏壇講學,提出的“有教無類”使教育從“學在官府”向“學在民間”轉變,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讓受教育的范圍變寬了。此時,學校1.0初具雛形。
工業(yè)時代,學校也進入2.0時代。但這時候的學校就是把工業(yè)社會的哲學搬到學校里去了,把人的教育的過程,等同于工業(yè)品的加工過程。所以學校2.0時代可以大規(guī)模培養(yǎng)合格的勞動者,但是解決不了個性化的人才培養(yǎng)。學生是人力資源,但不一定是人才。
隨著教育變革以及社會發(fā)展與人才需求,學校進入到3.0時代。此時,學校不再是一個傳統(tǒng)的校園,逐漸變成一個泛在的、智慧的、虛擬的學習場,每一個學生都應有數(shù)字畫像。
學校3.0時代的出現(xiàn),鞭策學校從“建筑建造”向“場景營造”轉變,從“為了設計而設計”到“為了學習而設計”,學校的每一個空間環(huán)境都能成為師生的學習資源,使整個校園形成全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校園灰空間通過充分利用與設計,不僅能解決建筑空間不足的問題,更能在師生無邊界學習和自發(fā)的交流討論功能上發(fā)揮影響力,創(chuàng)造出自由開放的教與學氛圍。
2.彌補校園建筑功能跨度與生理跨度的不足
灰空間這一過渡空間的最顯著的特征是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打破了實體空間的封閉和過強的界定性,也摒除了虛空間的過于開敞、不利于停留的特性,它有適宜的遮蔽和開敞,能夠延續(xù)師生活動時間,激發(fā)交流的深化。例如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校園建筑通過對屋頂平臺的設計,涌現(xiàn)出了樓頂跑道、立體操場、屋頂菜園等新元素,方便師生更好地享受自然景觀、呼吸清新空氣。另外,灰空間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安全、舒適的空間環(huán)境。例如對底層架空空間的充分利用,因其有頂既可以作為遮陽避雨的場所,又因其無圍護結構,引入更多自然光線和景觀。
3.營造意境,體現(xiàn)校園特色
建筑的形式和空間的結合,不僅是為了實現(xiàn)使用目的,還為了表達某種意境和校園文化。不同學校的灰空間雖然形式不盡相同,但都以各自的“話語”表達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對空間的理解。因此,校園內(nèi)的沒處灰空間都需精心設計打磨,以各自的表達方法傳遞當?shù)靥厣托@精神。于此同時,灰空間還能滿足學生心理上的調(diào)整和過渡。通過空間與空間間的模糊化和柔化處理,彌補了學生在學習場所間過渡的心理跨度。
三、灰色空間正確的“打開方式”
1.建筑入口,建構人與人之間新的關系
建筑入口尤其是教學樓門廳,是師生間在校園中除了教室等教學場所,相遇最多的地方。處理好了門廳這個過渡空間,就能有效拉近師生間和學生間的關系,給予更多的停留空間。同時,作為剛性空間向柔性空間的一種過渡,將其有效的與教學空間相結合即可創(chuàng)造自由開放的教與學氛圍?,F(xiàn)有研究發(fā)現(xiàn),很多建筑入口場地過于狹小,課間人流擁擠;由于缺少休憩設施,學生交流缺少舒適感和領域感。
大梯步平臺以及可以坐的平臺設置可以為衛(wèi)生提供更為屬實的交流環(huán)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入口應該設置座椅、軟地等可停留的休憩設施,同時可以用低矮的綠籬或者家具來對空間進行界定。
2.交通廊道,集約式功能與管理
學校中的交通空間(走廊、樓梯間等)是師生必須經(jīng)過的空間,尤其在中小學校中,使用頻率很高。如果只是保留最原始的交通功能,這樣的空間形態(tài)單調(diào)而不具美感,會導致大家不愿意長時間停留在這個缺少設計的空間中,從而缺少相互經(jīng)驗的交流、討論或者休閑的氛圍,同時因其功能單一難以實現(xiàn)空間效益的最大化。
一體化廊道的空間設計在現(xiàn)有地形上進行改造即可滿足師生的使用。對于橫向通道,由于空間靈活,若能設計好即可成為校園空間的趣味點所在。在可能的情況下,廊道意向良好的景色開場,一些廊式空間可以作為小組討論的場所。同時,可以利用不同的功能模塊,如展示、休息、圖書、討論等,吸引師生駐足學習、交談,以實現(xiàn)廊空間的學習街化。對與縱向廊道,主要以樓梯為主,要根據(jù)人流量,結合休息平臺一體化設計。例如,在樓梯空間的平臺拓展出一定的空間之后,為了能夠讓拓展部分更具有停留性,可以置入座凳,讓偶遇的師生或是學生隨時都能夠停下進行交往活動;也可以置入微型的踏步,以此來營造迷你劇場的效果。
3.架空層,無邊界學習空間
校園建筑里的架空層,主要源于南方所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這里也是師生日?;顒虞^多的區(qū)域之一。這個半開放空間為其周圍空間所共享,這種共融性決定了灰空間環(huán)境的多樣性,受益于相關空間資源的相互補充與組合,能更有效地利用環(huán)境資源,利于承載多元化活動??上У氖牵诤芏鄠鹘y(tǒng)校園中,這一類架空層往往在設計過程中被忽視。
首先,架空層可充當學校門廳、展廳,甚至校史館,作為展示地域文化、辦學理念、發(fā)展愿景、文化表達的意境空間,是學校引領師生成長發(fā)展,展現(xiàn)自身辦學氣質(zhì)的重要場域。第二,可以作為無處不在的閱讀空間。尤其是在素質(zhì)教育、終身教育的背景下,自主閱讀學習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書香校園的建設也不再局限于圖書館或教室,架空層即可作為眾多開放閱讀空間中的一種。第三,也可以結合實際需求,運用巧妙和人性化的設計可以讓架空層豐富校園環(huán)境,滿足師生多樣化的學習生活需求。例如,利用架空層打造種植園,亦可作為課程實踐基地。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合理設計打開架空層空間的局限,將閱讀、表演、展示、分享、社交、討論、思考等各種集約功能植入,以完善的“文化場”功能配套,升級為超容量的學習資源中心,成為具有集約式功能的綜合學習中心。
四、結語
荷蘭建筑師赫曼·赫茲伯格曾如此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即“教育就是這樣:激發(fā)人們的好奇心,打開世界,而不是壓縮到一個小房間里?!币虼丝梢钥闯?,教育早已不僅僅局限于教室之內(nèi)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學會如何與人交往,而教育建筑設計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的發(fā)展。利用好校園“灰空間”,鼓勵學生走出方正的教室,接觸更為廣闊的空間,將更有利于探索學習的多元形式,促進教育的融合共生。
【參考文獻】
[1]秦雙林.打開校園灰空間設計的任意門.DETT教育設計.
灰空間——建筑與自然的觸媒.ArchKey公眾號.
[2]從學校進化的演變史,分析學校3.0時代的特征與設計趨勢.未來學校建設.
[3]姜戌杰.初探大學建筑灰空間的營造與更新[D].青島理工大學,2010.
[4]構建教育新生態(tài)——“不空”的校園架空層.趨勢文化設計.
審核:方志明
https://www.gdte.org.cn/2023-10/28/4e499c99-0430-4011-a308-ecefc25a1eb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