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末,我國殘疾人總數約8502萬人,其中重度殘疾2518萬人,中度和輕度殘疾人5984萬人。保障數量如此龐大的殘疾人群體的美好生活的實現,是新時代中國邁向“共同富裕”的一項重要任務。殘疾人“共同富裕”前提,是平等充分參與社會生活、享受發(fā)展成果。然而,由于肢體、語言、聽力、精神、智力等生理功能的長期缺損,殘疾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諸多障礙;社會公眾對殘疾人的忽視甚至歧視,又造成了這一群體在精神層面的弱勢地位。因此,殘疾人長期處于“被邊緣化”的狀態(tài),難以和健全人一樣平等、充分地參與社會生活。殘疾人是人類大家庭的平等成員,關注和尊重殘疾人,推進其融入社會,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體現。因此,促進殘疾人社會融合,是國內外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的具體方向。
壹 / 社會融合是國際殘疾人運動發(fā)展的潮流方向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隨著人權運動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發(fā)展,殘疾人反對歧視、爭取平等權利的運動空前活躍,“融合”與“正?;钡母拍铋_始出現。20世紀60-70年代,聯合國大會先后宣布了《智力遲鈍者權利宣言》《殘疾人權利宣言》《盲聾者權利宣言》,聲明各類殘疾人享有與其他公民同樣的基本權利。1981年國際殘疾人年主題“全面參與和平等”,表達了殘疾人融入主流社會的兩個關鍵方面。1982年《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發(fā)布,“機會平等”成為國際社會殘疾人爭取平等權利的行動指南,反歧視、反排斥和消除障礙、促進融合的社會運動風起云涌。“聯合國殘疾人十年”、“亞太殘疾人十年”等國際行動,提出了“讓殘疾人融入社會并納入所有主流計劃”的提議;有關國際組織制定了《殘疾人機會均等標準規(guī)則》,進一步明確了在社會生活所有重要領域增加殘疾人均等機會、實現平等參與和社會融合的政策導則。2006年12月,第6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殘疾人權利公約》,明確將“機會均等”、“充分參與和融入社會”列為實現殘疾人權利應遵循的一般原則,以約束性的條款和可執(zhí)行的方式加以規(guī)范,為各國、各地區(qū)加快殘疾人社會融合進程提供新的契機。社會融合開始成為國際殘疾人運動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貳 / 社會融合是我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的未來方向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有扶殘助弱的傳統(tǒng)美德,“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被納入古代美好生活共同體“大同社會”的理想圖景之中。但就整個群體而言,殘疾人并不被社會所關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陸續(xù)興辦了一批殘疾人救濟院、收養(yǎng)院、福利院,發(fā)展殘疾人福利事業(yè)和五保供養(yǎng)服務,殘疾人生活有所改善,但由于延續(xù)了長期以來對殘疾人實施的收容救濟政策,殘疾人隔離于社會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上世紀80年代,“平等、參與、共享”理念被引入我國,成為推動我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的指導原則和行動綱領,為殘疾人充分融入社會生活規(guī)定了方向:“平等”強調非排斥性,即不為殘疾人的社會參與制造障礙;“參與”強調殘疾人作為社會成員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地位;“共享”強調殘疾人作為社會成員分享改革開放及小康社會建設成果的正當權利。此后,我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逐漸從“排斥”、“隔離”,走向了“參與”、“融合”。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加之上海世界特奧會“融合盛宴”、北京殘奧會“超越、融合、共享”、北京冬殘奧會“一起向未來”理念的積極影響,殘疾人社會融合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一定意義上提升了殘健融合程度。國務院最新發(fā)布的《“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fā)展規(guī)劃》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平等包容的氛圍更加濃厚,殘疾人充分享有平等參與、公平發(fā)展的權利,殘疾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可見,推進殘疾人社會融合,是中國殘疾人事業(yè)未來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叁 / 杭州殘疾人事業(yè)融合發(fā)展實踐
“以人為本”是城市管理的初衷,也是杭州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秉持的理念。2020年12月28日,杭州市率先出臺《高質量促進殘疾人共同富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要通過實施殘疾人特殊教育、就業(yè)增收、康復服務、托養(yǎng)照護、社會保障、文體法治、數智助殘、社會協(xié)同“八大共富行動”,實現城鄉(xiāng)均衡的殘疾人基本保障、優(yōu)質共享的殘疾人公共服務,呈現殘疾人平等、參與、融合、共享的新氣象和新局面。下面三個案例展現了杭州在促進殘疾人社會融合方面做出的努力。
案例一
鋪設手語無障礙公共服務點,實現聽障群體無障礙服務常態(tài)化
杭州市殘聯以殘疾人需求為導向,以社會力量為支撐,在2021年5月21日成立了浙江首個專業(yè)手語無障礙服務機構——杭州手語姐姐無障礙交流服務中心,圍繞手語無障礙公共服務點鋪設、手語公益培訓、手語在線翻譯、無障礙理念推廣等工作,為聽障群體在日常審過中提供常態(tài)化的無障礙公共服務。經過一年多的發(fā)展,杭州全市共建設完成手語無障礙公共服務點為208個,應用場景覆蓋行政服務、街道社區(qū)、司法單位、醫(yī)療機構、交通站點、景區(qū)商街、文體場館等各種類型,有需要的聽障人士只需在服務點輕觸屏幕,一鍵呼叫,后臺手語老師就能提供在線實時翻譯服務,截止2022年5月19日,手語姐姐在線翻譯服務已達2096人次。與此同時,結合“喜迎亞(殘)運”活動,市殘聯也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無障礙理念推廣活動,并推動“一起學手語”等手語公益課堂進學校、機關、社區(qū)、派出所、交通樞紐、社會組織、公益團隊等單位和機構,目前已舉辦各類課程131期,參與學習、觀看達33余萬人次,有效營造了平等共享、有愛無礙的良好氛圍。這些服務的全面推廣和鋪設,為聽障群體走出家門、進入社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是幫助聽障群體融入社會的有效措施。
案例二
打造“輔具智配”應用場景,完善智慧助殘服務體系
為貫徹《杭州市奮力打造“數智助殘先行市”實施方案》的部署,做好杭州市殘聯圍繞核心業(yè)務數字化打造的應用場景的推廣工作,2022年5月23-24日,杭州市殘聯舉辦了全市數字助殘應用場景推廣培訓?!拜o具智配”是杭州市數字化改革首個推廣應用場景,它通過服務端、協(xié)同端、治理端“三端”數字化架構平臺實現,服務端殘疾人的服務需求,第一時間由協(xié)同段的社會化輔具服務機構響應并落實,治理端的殘聯負責監(jiān)管全服務流程?!拜o具智配”項目對對象識別、服務承接、輔具配送,甚至經費結算全流程都進行了改革,實現了輔具服務的精準匹配和快速便捷,直接縮短了殘疾人的輔具服務辦結周期。這一場景是杭州市殘聯重點打造的數字化應用場景,具有鮮明的數字化改革特性,其推廣對全市殘聯系統(tǒng)智慧助殘服務體系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市殘聯要求各地根據輔具智配應用場景落地要求,積極重塑殘疾人輔具服務流程與規(guī)范,建立相應工作機制,為其他的應用場景的全市推廣做出示范?!拜o具智配”應用場景的打造,為依靠輔具才能參與社會生活的殘疾人士提供了切實的幫助,也為其融入社會提供一定的支持。
案例三
探索“社區(qū)微型殘疾人之家”,實現“殘疾人之家”服務功能延伸
依托浦沿街道居家養(yǎng)老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美好生活共同體嵌入式建設的彩虹社區(qū)微型“殘疾人之家”——@家驛站,集聚了康復訓練、輔具智配、文化娛樂、家庭支持、日間托養(yǎng)、無障礙體驗等六大功能,實現了街道“殘疾人之家”的功能延伸和拓展。濱江區(qū)殘聯理事長馬劍平表示,建設好@家驛站,是深入踐行民呼我為、完善數智殘聯的有力之為;是加強殘疾人之家建設、延伸最后一公里的有益嘗試;是賦能基層治理、推動助殘服務更進精準、更貼心、更便利的有力舉措。微型“殘疾人之家”是杭版“殘疾人之家”的重要序列,是綜合型“殘疾人之家”的重要完善和有效補充。其在嵌入式建設、融合式推進、輻射式服務、綜合性布局、一體化統(tǒng)籌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突破,為推動殘疾人走出“殘疾人之家”這一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融入社群生活提供了服務和空間上的可能。在未來社區(qū)服務場景的建設中,“社區(qū)微型殘疾人之家”的建設應被納入考慮,在服務清單、功能拓展、功能拓展、政策保障、品牌塑造和數智賦能方面進一步加強探索和實踐,為殘疾人融入社區(qū)生活創(chuàng)造更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吳文彥,厲才茂:《社會融合:殘疾人實現平等權利和共享發(fā)展的唯一途徑》,《殘疾人研究》2012年第3期:第34-42頁。
[2]相自成:《殘疾人居養(yǎng)(上)——中國理念有關殘疾人保護的政治法律制度》,《中國殘疾人》,2002年第4期:第31-32頁。
[3]鄧樸方:《人道主義的呼喚》,華夏出版社,1999年:第9-12頁。
[4]《數智助殘應用推廣正式拉開序幕》,文章來源:杭州市殘疾人聯合會訂閱號,2022年5月24日。
[5]《一年,手語無障礙公共服務點為208個》,文章來源:杭州市殘疾人聯合會訂閱號,2022年5月19日。
[6] 《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楊英英一行調研知道濱江區(qū)“@家驛站——社區(qū)微型殘疾人之家”探索實踐工作》,文章來源:
http://www.zjdpf.org.cn/art/2021/11/5/art_1229449491_62259.html
審核:毛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