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端商务模特预约经纪人_附近找茶_全国高端商务接待私人预约_全国高端商务模特预约经纪人

永恒典范:浙派傳統(tǒng)公共園林特色(三)
  發(fā)布時間:2022-05-16 09:46   來源:城市怎么辦

三、西湖文化景觀的造園經典

西湖園林是以自然山水環(huán)境取勝,這是它得天獨厚的條件,西湖的公園、景點,把園內園外環(huán)境融于一體,善于借景,形成一個相對開敞疏朗、清新雅致的園林空間,這是西湖園林有別于江南私家園林的一個特點??v觀新中國成立以來六十余年西湖園林的發(fā)展,可以說,它基本上是沿著繼承傳統(tǒng)、保持特色、博采眾長、開拓創(chuàng)新的建設思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歸功于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管委會、杭州市園林文物局的正確領導,以及以孫筱祥、孟兆禎、施奠東等為代表的諸多老領導、老專家的智慧和汗水,他們?yōu)槲骱@林乃至浙派園林的蓬勃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從西湖園林經典范例——花港觀魚公園、杭州花圃和太子灣公園的造園藝術來分析西湖園林是如何傳承并發(fā)揚浙派園林特色的。

(一)花港觀魚公園

1.公園歷史演變

花港觀魚地處西湖西南,三面臨水,一面倚山。南宋時有一條小溪從花家山經此流入西湖,這條小溪就叫花溪,南宋內侍官盧允升在花溪側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稱為“盧園”。園內架梁為舍,疊石為山,鑿地為池,立埠為港,畜養(yǎng)異色魚類,廣植花木。因游人萃集,雅士題詠,被稱為“花港觀魚”。期間,宮廷畫師創(chuàng)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由此而名聲遠揚??滴跞四辏实坌铖{臨西湖,題書花港觀魚景點,刻石建碑于魚池畔。后來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時,又有詩作題刻于碑陰:“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魚身魚嘬花”。石碑陽陰兩面,康熙和乾隆祖孫兩個皇帝分別題字,這在我國碑林史中僅此一塊。

清末以后,花港觀魚衰敗,到新中國成立前夕,由于年久失修,僅剩下一池、一碑、約三畝荒蕪的園地。1952年,由孫筱祥先生(1950年代初,孫先生擔任杭州市西湖風景建設小組組長,之后又兼任杭州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后調任北京林學院園林系,現(xiàn)北京林業(yè)大學園林學院)主持花港觀魚公園規(guī)劃設計,在原來“花港觀魚”的基礎上向西發(fā)展,利用該處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條件和高低起伏的地形,以及原有的幾座私人莊園,疏通港道,開辟了金魚池、牡丹園、大草坪,并整修蔣莊、藏山閣,新建茶室、休息亭廊,至1955年,初步建成了以“花”、“港”、“魚”為特色的著名景點。1964年二期擴建工程告竣后,公園占地面積達20hm2。2003年西湖綜合保護工程沿楊公堤開挖水系,使花港內部水體與西湖西進水體溝通,公園格局進一步完善,面積達到32.8hm2(圖11、圖12)。

2.空間布局和景觀特色

花港觀魚公園的空間布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地形條件,以中國傳統(tǒng)名花牡丹和世界最早養(yǎng)殖的金魚——紅錦鯉為特色景觀要素,景區(qū)劃分明確,各具鮮明的主題和特點。全園分為紅魚池(圖13)、牡丹園(圖14)、花港、雪松大草坪(圖15)、密林等5個景區(qū)。在空間構圖上層次豐富,景觀節(jié)奏清晰,跌宕有致,既曲折變化,又整體連貫,一氣呵成。它的最大特色還在于將開敞的大草坪與自然種植的密林配合在一起,把中國園林藝術空間布局和歐洲自然風景園造園藝術手法巧妙統(tǒng)一,中西合璧而又不露斧鑿痕跡,使景觀清雅幽深、開朗曠達、和諧一致。花港觀魚公園的藝術布局,對于發(fā)展具有民族特色而又有新時代特點的中國園林具有開拓意義和引領價值。

花港觀魚公園的另一特色,就是充分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園林植物造景的藝術,對園林植物的體量、層次、色彩、明暗、質感、季相的對比、組合、搭配都作了仔細的推敲。全園在統(tǒng)一基調樹種的前提下,又形成了各景區(qū)不同的植物主題。同時,還著意植物與建筑、山石之間的曲線、體量的調和,對花木的大小、高低、俯仰、盤曲等都作了嚴格的選擇。在體形的組合、層次的搭配、輪廓的勾勒上都盡顯山水畫論的精髓。同時,由于公園內水體面積較大,通過濱水植物的種植搭配,豐富了水景的層次和季相變化(圖16)。

花港觀魚的核心景點——牡丹園,頗具造園匠心。全園面積約1萬m2,縱橫交錯的鵝卵石小路把全園分割成18個小區(qū)。丘阜隆起,最高處建重檐八角攢尖頂?shù)哪档ね?,形成全園焦點。東南側坡有一平臺,平臺上有用黑白卵石仿梅樹姿態(tài)鋪砌而成的圖案,平臺旁植古梅一株,取宋代詩人林和靖《山園小梅》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現(xiàn)代大儒馬一浮題筆稱之為“梅影坡”。繞亭植有各種名貴牡丹、芍藥品種數(shù)百本,按不同品種分為10多個花境小區(qū)塊。此外,還配置有山石和黑松、白皮松、赤松、日本五針松、羅漢松、龍柏、匍地柏、梅、芍藥、紅楓、雞爪槭、羽毛楓、紫薇、垂絲海棠、杜鵑等花木,高低錯落,疏密得體(圖17)。

孫先生注重用多樣化的園林植物來營造風景園林空間和植物景觀的四季變化,優(yōu)秀的植物景觀設計和營造是花港觀魚公園的突出優(yōu)點,通過植物景觀規(guī)劃設計營造大自然的生趣是孫先生非常擅長的。在老一輩規(guī)劃設計師中,孫先生無疑具有非常綜合和全面的風景園林修養(yǎng),對園林植物材料的運用非常高超。

花港觀魚公園,是新中國成立后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qū)規(guī)劃設計和興建的第一座大型現(xiàn)代公園,也是整理和改建歷史遺留風景名勝的試點工程,對西湖風景名勝區(qū)的發(fā)展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花港觀魚公園規(guī)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立足人的需求,在繼承中國優(yōu)秀園林藝術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方特別是英國自然式園林的優(yōu)點,具有重大的創(chuàng)新和突破,對西湖風景名勝區(qū)公園建設乃至中國風景園林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是新中國浙派園林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的優(yōu)秀典范,成為新中國園林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二)杭州花圃

1.花圃歷史演變

杭州花圃位于西湖西側,東臨楊公堤,西接龍井路,與曲院風荷、郭莊相毗鄰。其西借西湖群山南北兩峰,北以棲霞山為屏,地理位置優(yōu)越,是杭州著名的游覽勝地。

杭州花圃始建于1956年,是當時全國最早的專業(yè)性花圃之一,也是浙派盆景和傳統(tǒng)春蘭等花卉的主要集萃地。建圃初始,遵循“科研、生產、觀賞”三結合的方針,建成具有“科研內容、生產基地、公園外貌”的花卉圃地,在當時曾作為全國各地花圃建設的樣板。

鑒于杭州花圃在西湖風景名勝區(qū)中的獨特區(qū)位,為適應風景區(qū)的建設、發(fā)展需求,促進旅游發(fā)展,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就將杭州花圃的改造納入議事日程,先后編制了多輪改造方案,并于1999年完成了對東部區(qū)塊(蒔花廣場部分)的改造。蒔花廣場以“花”和“水”為特色,飛泉流水,繁花似錦,十二花神雕像栩栩如生。

2002~2003年,西湖風景名勝區(qū)開展了全面的西湖湖西綜合保護工程。杭州花圃作為綜合保護工程的一部分,由北京林業(yè)大學孟兆禎院士團隊提供改造方案,開始花圃的綜合改造工程。杭州花圃新建了天澤孚應、小隱園、菰蒲水香、翠谷聽香、水芳巖秀、匯芳漪等景點,進一步從自然式園林布局的角度改善了生產圃地道路橫直相貫、過于僵直規(guī)整的狀態(tài),充分運用地形、山石、建筑、植物、水體、構筑物等元素構造出一個“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生態(tài)公園(圖18)。

2.空間布局和景觀特色

杭州花圃占地約26.97hm2,地塊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00m,南北平均寬為300m(最寬處達428m)。全圃地勢平坦、略有起伏,基本自西向東傾斜。園路結合生產需要,呈網(wǎng)狀布局、平直相交,基本把全圃分割為北、中、南三大區(qū)塊。園中水生花卉區(qū)、蘭花室、盆景園(圖19)外圍喬灌木高低錯落、疏密有序,有良好的景觀效果。

在杭州花圃改造工程中,園林景觀創(chuàng)作方面主要體現(xiàn)了以下特色。

(1)設計構想

在總體關系上,外連內合,強調整體?;ㄆ愿脑觳皇枪铝⒌脑靾@,而是整個西湖湖西綜合保護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山水骨架、脈絡的形成無不順應、強調與外界的視線呼應、功能串聯(lián),使花圃環(huán)境真正融入西湖湖西的總體框架之中。散花臺、金澗仰云、天澤孚應等景點均考慮了“看與被看”的關系。此外,花圃的邊界處理頗具特色,強調了障與透的關系,化不利為有利,化隨機為必然,拓展了視域,豐富了景觀層次。

(2)布局結構

布局結構上,采取了一主多輔的集錦式布局,形散神聚。場地周邊的多個組團式花園為各類花卉的展示提供了尺度精巧宜人的小空間,各個小節(jié)點分別有不同的花卉或人文主題。而位于場地東西向的中央軸線方向布置了蒔花廣場與四時花館,其空間尺度較大,利于塑造壯觀的花卉展示場景,同時它又作為花圃的“心”,將周邊地帶集錦式花園串聯(lián)起來,增強了花園的秩序性、方向感,增強了花園的整體性(圖20)。

(3)景脈傳承

作為改造類項目,杭州花圃的改造充分利用了原有的植物條件、水系條件,新建園林與原有有利條件完美銜接,渾然一體。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菰蒲水香與天澤孚應,保留了原有樹木、水體,新建設施、建筑完全融入環(huán)境之中,使得新建項目建成后即取得歷史感(圖21)。

(4)汲古賦今

現(xiàn)代園林不是單純的觀賞性園林,應在突出主題表達的同時,滿足游人的參與、休閑需求?;ㄆ愿脑旒橙×酥袊鴤鹘y(tǒng)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的造園思想,在塑造各類不同主題花卉展示空間的同時,充分考慮了游人的休閑、參與需求,使得改造方案結構豐滿,可游、可憩,其中包括茶座、婚慶場地、插花培訓、蒔花廣場表演空間的預留等。

(三)太子灣公園

1.公園歷史演變

太子灣公園位于杭州西湖西南角,東鄰張蒼水祠,南倚九曜山、南屏山,西接赤山埠,北臨花港觀魚公園。此處原是西湖西南隅的一片淺水灣,有近180畝低平的空地,據(jù)《宋史》記載,宋時曾被擇為莊文、景獻兩太子埋骨之所,湖灣因此而得名。

古時的太子灣為西湖一角,由于山巒泥沙世代流泄沖刷,逐漸淤塞為沼澤洼地。解放后,曾是兩次疏浚西湖的淤泥堆積處,西湖泥覆蓋層達2~3m,表面經陽光曝曬,滿是龜紋和洞坑,踏之如履軟絮。土壤色黑、黏性重、物理性質差。山麓山坳巖隙為黃壤,屬砂質黏土。

1985年,西湖引水工程開挖的引水明渠穿過太子灣中部,錢塘江水自南而北瀉入小南湖,明渠兩旁堆積著開山挖渠清出的泥土和道渣,形成一塊臺地、兩列低丘,其余皆為平地,地面長滿藤蔓,間或有幾叢大葉柳,冬季葉落枝垂,平地及堆泥區(qū)一片枯敗景象。太子灣緊接九曜山北坡,夏季無風,冬季風厲,立地氣候條件不佳。

1988年,隨著錢塘江西湖引水工程的竣工,這里被辟為太子灣公園,總面積76.3hm2。公園的主持建設者和主設計師兼造園師是原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局長施奠東和他的夫人劉延捷。建園時,因山就勢,巧妙地挖池筑坡,形成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地形。園中以西湖引水工程的一條明渠作為主線,積水成潭,截流成瀑,環(huán)水成洲,跨水筑橋,形成了諸如琵琶洲、翡翠園、逍遙坡、玉鷺池、頤樂苑、太極坪等空間開合收放相宜、清新可人的景點(圖22)。

2.空間布局和景觀特色

(1)總體布局

在總體構思中,將太子之意延伸為龍種,故在整體布局中,突出龍脈,以水為“白龍”,以地形植被為“青龍”,兩條龍相互滲透,形成動與靜、內與外、上與下等不同關聯(lián),共同構建全園的山水骨架。

太子灣公園以園路、水道為間隔,全園分為六個區(qū)域,即入口區(qū)、琵琶洲景區(qū)、逍遙坡景區(qū)、望山坪景區(qū)、凝碧莊景區(qū)及公園管理區(qū)。琵琶洲是全園最大的環(huán)水綠洲。

(2)地形塑造

在地形塑造中,利用豐富的豎向設計手段,組織和創(chuàng)造出池、灣、溪、坡、坪、洲、臺等園林空間,同時還根據(jù)功能與建設管理的需要,嚴格控制排水坡度,將所有園路均低于綠地,對園區(qū)排水及植物生長更為有利。全園地勢南高北低,順應引水需要,利用地形形成高差,促使水流順暢地瀉入西湖。

(3)水系處理

在水體處理方面,首先是從功能出發(fā),在保證滿足錢塘江引水工程需要的同時,從景觀和諧出發(fā),以自然野趣為原則,在水系走向、駁岸處理、水位控制、水景營建、植物護岸等方面,進行了相應調整與建設,使引水工程與景觀創(chuàng)造達到了完美的結合。水系由引水河道接出,以瀑布、溪流、跌水、潭池等多種形式組成,最終分流三處,在全園迂回流淌后瀉入西湖(圖23)。

(4)種植設計

植物配置中充分考慮植物的生長特性及生長態(tài)勢等多種因素,利用植物特有的色彩、體量、外形、質感等表征,創(chuàng)造出層次豐富的植物空間。植物配置分高、中、低、地被及草坪等五個層次,高層主要有樂昌含笑、四川含笑等木蘭科植物;中層按照季相劃分,春季以櫻花和玉蘭為主,秋季突出丹楓和銀蘆;低層大量使用火棘和三顆針等植物;地被突出宿根花卉和水生植物;草坪以剪股穎和瓦巴斯為主。種植形式以片植與孤植、密植與疏林相結合,以體現(xiàn)全園自然、單純、明快的氛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年一度的太子灣公園郁金香花展,從1992年開始一直舉辦至今,從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為期一個月的時間,不僅全國聞名,在全世界都有著一定的影響力?;ㄕ蛊陂g,公園內櫻花、桃花、郁金香、二月蘭齊放。太子灣的郁金香優(yōu)雅高貴、色彩紛繁,種植布局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和四周環(huán)境的烘托,融入自然山水(圖24)?;盍λ纳涞拇喝铡白仙`”二月蘭的花期較長,與粉嫩的櫻花搭配出色彩交錯、如夢如幻的綺麗景致,讓人流連忘返(圖25)。

(5)建筑道路

園中建筑不多,且體量較小,以體現(xiàn)建筑融于自然之感。同時在建筑及工程構筑的外裝飾上,利用帶皮原木、水泥仿木、茅草、樹皮、水泥塑石等材料與手段進行了自然化處理,以保持全園景觀的和諧統(tǒng)一。園路分為三級,均采用石材鋪設。

(6)造園特色

太子灣公園的精到之處在于以引水工程和明渠改建為主,輔以其他形式的水系處理,結合豐富的地形塑造,構建了一個飽滿穩(wěn)定的山水骨架,在其之上覆以大塊面的植物種植、輕盈的建筑及流暢的園路,使全園在創(chuàng)造豐富景觀空間的同時,不失簡潔明快的特點。正如中國畫論中指出:“山為體,石為骨,林為衣,草木為毛發(fā),水為血脈,云煙為神影,嵐靄為氣象,寺觀、村落、橋梁為裝飾也?!?/p>

作者:陳波 浙江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風景園林系、浙江省浙派園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重點新型專業(yè)智庫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作者:陳波   編輯:陳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