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則
- 西湖文化景觀的造景特色 -
(一)城湖相依、和諧雋永
杭州西湖自唐、宋時形成風景區(qū)以來,就有“東方明珠”之稱。群山以湖面為中心,層疊連綿地在北、西、南三面環(huán)繞著西湖,狀如馬蹄;湖東則為平坦的土地,座落著具有千余年歷史的杭州城。西湖有著典型、獨特、完美的中國文化品質。西湖園林的每一處都有其深邃的文化內涵,凝聚著東方自然山水式生態(tài)美學思想的精華,使園林獲得了靈氣,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歷代先賢與勞動人民結合其山水特性逐漸加工創(chuàng)造出西湖這一中國山水文化的經典。將山水與文化緊密融合,渾然一體,是千百年來西湖建設的成功之處、經典之處。無數文人亦為其所傾慕,例如,蘇軾在杭州做官時就浚湖筑堤,親自打造出名列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圖3)。西湖經蘇軾一番整治,便呈現(xiàn)出《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美景:“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碧K堤的建成不僅大大改變了西湖的景觀格局,同時成為后世效仿的對象,對西湖“兩堤三島”的景觀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西湖具有“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間特征,湖、山、城形成了唇齒相依的親密關系,這一方面改善了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另一方面又豐富了城市的文化內涵,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西湖的這種湖、山、城和諧交融的景觀空間關系,既呈現(xiàn)出人與自然獨特的整體感和親和感,也為整個風景區(qū)內的建筑物或構筑物的營造提供了良好的空間環(huán)境。自唐宋以來,由于園林的興盛和佛寺的興起,人們即便是到佛寺上香,也可以順便飽覽西湖勝景。西湖周邊園林的興盛讓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游覽。這就是西湖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也是西湖不可取代的價值所在。
(二)師法自然、因物構景
西湖猶如一件巨大的藝術品,雖經人類加工,但仍不失自然。藝術貴真,真即自然。人們對西湖的加工,不顯雕鑿,不露斧痕,點綴、構筑之物,與環(huán)境協(xié)調,融于自然,故人們贊美西湖是“天然畫圖”。人們對西湖的藝術加工,崇尚自然,這是道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理念的體現(xiàn)。特別是近代以前的西湖雖緊臨城市,與城市僅一步之隔,但湖城關系融洽,房屋不過樹頂,城與湖之間以碧樹相隔,使人們在西湖之中或環(huán)湖林木中不見城市,但見青山綠水、飛鳥游魚、碧樹紅花,因此極易忘卻塵慮,放松身心,揮發(fā)天性,融入自然之中,獲得回歸自然、天人合一的愉悅與靈悟,實現(xiàn)身心的真正修復與精神升華。
西湖山水俱佳,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環(huán)境,在園林營造時,如何因地制宜地進行創(chuàng)作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靈隱景區(qū)的韜光寺因“址”構景,由于受地形局限,寺院建筑空間不能維持一條平直的中軸線,因而采用隨地形轉折的軸線來保持宗教建筑的基本序列,其建筑空間呈曲尺式展開,在轉折點以新異的景觀吸引和誘導,層層遞進,引向群體空間的高潮,使其在曲折幽深中,產生空間的節(jié)奏感(圖4)。也有因“水”構景的,如郭莊的“兩宜軒”,位于兩塊水面中間,既是視覺焦點,也是觀景的最佳位置,不僅巧妙地分隔了郭莊的南北兩塊區(qū)域,還劃分了兩處區(qū)域的風格(圖5)。還有因“山”構景的,如依孤山而建的西泠印社,充分尊重自然地勢的起伏陡緩,因地制宜,或在峭壁之側做半亭之景(圖6),或在懸崖之畔做吊腳之樓(圖7)。還有因“土”構景的,如太子灣公園就是在西湖疏浚淤泥的堆積場上建造而成的,模仿自然山水意境,就土造勢,巧妙地利用場地內堆積的淤泥,開挖溪、池,堆筑坡、丘,營造出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地形,達到“天人合一”的景觀效果(圖8)。
(三)題名成景、意境融徹
杭州西湖不僅是一個自然湖泊,更是一個人文湖泊,它是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產物,這種基因是無法復制的。春來“花滿蘇堤柳滿煙”,夏有“紅衣綠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萬頃秋”,冬則“白堤一痕青花墨”。名自景始,景以名傳,無數的詩人畫家不惜筆墨用詩畫來描繪西湖,從而使西湖山水與文人詩畫相映成趣。現(xiàn)代著名作家郁達夫曾于1935年7月作詩《乙亥夏日樓外樓坐雨》:“樓外樓頭雨似酥,淡妝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蘇?!边@首詩從蘇堤得名的典故說明了文人與山水園林的關系。詩畫的流傳也使得杭州西湖為更多的人所知曉。例如,南宋“西湖十景”得名于皇家畫院山水畫的題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圖9)。故有“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等景名流傳于世。名中有詩,名中有畫,以命名藝術之美點化自然山水。
在南宋之后,杭州西湖又分別評出了元朝“錢塘十景”、明朝“雪湖八詠”、清朝“西湖十八景”、1985年“新西湖十景”、2007年“三評西湖十景”等題名景觀(表1)。
表1 南宋之后的西湖園林題名景觀一覽表
西湖景觀通過題名將山光水色、風物人情、生活哲理等傳達給人們。園林題詠或言志、或抒情、或紀事、或寫景,使觀者感到寓意無窮,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如“三評西湖十景”中的“岳墓棲霞”,岳廟是一座陵墓園林,現(xiàn)存建筑為1923年重建。墳前有一對聯(lián):“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表達了歷史公正的聲音,令人讀后激發(fā)起無限的愛國熱情。
西湖題名景觀以其豐富的美學和哲學內涵,再加上各種宗教文化和山水文化的積淀,向世人呈現(xiàn)了一個舉世無雙的人間天堂。
(四)時空借景、四時變幻
古人造園向來講究借景手法的運用,計成在《園冶》中對此有精辟的總結:“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蔽骱陨剿?,群山層巒疊嶂,湖水平遠幽靜,其園林營造巧借山水成景。環(huán)西湖所有景點均以湖為中心,三面群山環(huán)抱,群山與湖面常為借景的對象,其中,以西湖北面寶石山山巔的保俶塔與西湖南邊夕照山之上的雷峰塔最為典型。保俶塔、雷峰塔一北一南成為西湖的地標和制高點,也讓西湖風景從二維平面變成三維立體。特別是在夜色中,任何人從任何地方進入西湖,都會一眼看到亮麗的保俶塔或雷峰塔。人說西湖兩塔中保俶塔像美女,雷峰塔像老衲,這個形容非常貼切。整個西湖也因此具有兩種氣質:美女的俏麗多姿、老衲的厚重深沉(圖10)。
西湖常因借自然地形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來造景,以求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效果,其所強調是“時空借景,四時變幻”,在空間上,借西湖的青山綠水及因旨而建的亭塔樓閣;在時間上,則是“因時而借”,“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即是如此,春借桃、柳,夏借荷,秋借桂、月,冬借雪,可見西湖四時皆景,又各具意境。
借“花木”為景在西湖景觀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西湖因景種植花木歷史悠久。例如,始于宋代并傳衍至今的蘇堤“桃柳相間”景觀,形成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又如,夏日游賞西湖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景象,里西湖、西里湖、小南湖等地都集中成片種植了荷花,其中尤以“曲院風荷”的荷景為盛,早在南宋,湖面四周就遍植荷花。再如,明代高濂《四時幽賞錄》中曰:“桂花最盛處,惟南山龍井為多。而地名滿家弄者,其林若墉若櫛,一村以市花為業(yè),各省取給于此。秋時策蹇入山看花,從數里外便觸清馥。入徑,珠英瓊樹,香滿空山,快賞幽深,恍入靈鷲金粟世界。”所述的就是滿覺隴的桂景,自明代起這里就成為賞桂的勝地,故有“滿隴桂雨”一景。
作者:陳波 浙江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風景園林系、浙江省浙派園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重點新型專業(yè)智庫杭州國際城市學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