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杭州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西湖孤山描繪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春色,而他在《長恨歌》中“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也以鳥的意象作比,抒寫了唐玄宗與楊貴妃那段凄婉的愛情故事。在唐代的時候,鴛鴦作為愛情的象征已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詩仙李白在《古風·天津三月時》中也曾寫道:“七十紫鴛鴦,雙雙戲庭幽。行樂爭晝夜,自言度千秋。”
古人眼中的鸂鶒與鴛鴦(明《食物本草》)
據(jù)學者考證,古時鴛鴦主要是一類水鳥的通稱,大多數(shù)時候其實指的是頭白色而周身黃色的赤麻鴨(上圖右),有時也會指另一種紫鴛鴦,也稱為“鸂鶒”(音“西翅”,上圖左),就是我們今天所認知的鴛鴦。真正“白頭偕老”的是曾經(jīng)古人眼里的“鴛鴦”赤麻鴨,然而我們今天看到的高顏值鴛鴦卻不是終身一夫一妻制的,要知道它們經(jīng)常要更換配偶的。
杭州歷史以來就有鴛鴦分布,關(guān)于鴛鴦的詩句也有不少。明代于謙在《夏日憶西湖》描寫西湖上夏日采蓮時看見鴛鴦的景象,“涌金門外柳如煙,西子湖頭水拍天。玉腕羅裙雙蕩槳,鴛鴦飛近采蓮船”,當然于謙大人所看到的“鴛鴦”不一定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鴛鴦,也許是他對往昔情感的一種美好追憶。
冬季西湖荷塘里的鴛鴦
事實上,鴛鴦在杭州主要以冬候鳥為主,每年冬天的11月開始,從北方南遷的鴛鴦會陸續(xù)來到杭州的錢塘江以及西湖一帶度過一整個冬天,直到來年3月底再離開杭州,飛往北方的繁殖地。但近年來發(fā)現(xiàn)部分鴛鴦常年留守杭州,并且在杭州繁衍生息。根據(jù)浙江野鳥會專家學者的長期觀察,2007年開始記錄到第一對鴛鴦在杭州繁殖成功,據(jù)專家的分析,野生鴛鴦在西湖繁殖與西湖湖面呈現(xiàn)溪流狀及西湖生態(tài)好轉(zhuǎn)有關(guān),從此,一部分鴛鴦從杭州的過客變成了杭州的常住居民。
2007年5月12日,有鳥友在西湖金沙港一帶拍攝到野生鴛鴦繁殖現(xiàn)象:一只母鴛鴦帶著8只剛出生不久的小鴛鴦在活動。但僅僅數(shù)天后,人們發(fā)現(xiàn)只剩下“一母六子”。經(jīng)事后了解,一只小鴛鴦被當?shù)厝瞬蹲胶笏劳?,另一只死因不詳……為了避免悲劇再次重演,今?月31日起,由野鳥會22名會員和通過媒體招募的31名志愿者組成的護鳥隊,開始每天從早6時到晚6時的守護行動。
—— 戴睿云 范忠勇
載2007年7月15日《浙江日報》
2007年以后一直以來都有不少熱心人關(guān)注西湖鴛鴦的成長。2017年開始,杭州市一些熱心市民自發(fā)成立了西湖鴛鴦護衛(wèi)隊,志愿者每天都會在西湖邊巡邏,記錄鴛鴦家庭的行蹤,還設(shè)立了保護鴛鴦的標牌。從此,西湖鴛鴦慢慢牽動了很多市民的心,也逐漸成為了西湖上一道靚麗的風景。有了志愿者的守護,西湖邊的小鴛鴦存活率慢慢開始提高,西湖的鴛鴦漸漸多了起來。志愿者的主要工作一是勸游客們不要給鴛鴦投喂食物,人工食物會污染水域,同時并不利于鴛鴦生長發(fā)育及消化,也會讓鴛鴦失去野性,以后會依賴人工喂食。二是制止少部分人對鴛鴦的抓捕,因為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多起有人用手或是拿網(wǎng)兜去撈鴛鴦的行為。志愿者還會給西湖鴛鴦家庭起一些好聽的名字,例如2017年的幾個名字是:“杭杭”、“西西”、“愛愛”、“心心”、“好好”、“美美”,寄托了志愿者對杭州鴛鴦未來的美好希望。在志愿者們的提議下,西湖里多了不少供鴛鴦等其他鳥類棲息的愛心浮橋。
“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標牌
2021年4月28日,2021年第一窩小鴛鴦“富富”一家,共11只鴛鴦寶寶早晨7點在西湖北山街附近水域出現(xiàn)。為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一百周年,志愿者們采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詞語來命名小鴛鴦及其家庭,按照出生時間順序命名如下:“富富”、“強強”、“民民”、“主主”、“文文”、“明明”等。這些小鴛鴦一出生開始,就面臨了一個個嚴峻的挑戰(zhàn),有獵食者的虎視眈眈,也有人類的抓捕,還有的游著游著就與大家庭失散了。5月4日,一只落單的小鴛鴦被人發(fā)現(xiàn)在湖邊,后來當它嘗試融入另外的鴛鴦家庭,卻被另一位鴛鴦媽媽驅(qū)逐。5月6日更是聽到一個悲傷的消息,在遠離西湖的浣紗路,一只鴛鴦媽媽帶領(lǐng)幾只小鴛鴦過馬路時被車撞傷,最終因傷勢嚴重而不幸身亡,好在小鴛鴦隨后被送去救助。事實上,在艱辛的成長過程中,一些小鴛鴦是難以生存到成年的,例如西湖周邊桃花河里的幾只小鴛鴦后來就沒能再被發(fā)現(xiàn)。在歷經(jīng)兩個多月的時間中,每天都能見到西湖鴛鴦護衛(wèi)隊等團體的志愿者們?nèi)找故刈o的身影。
鴛鴦守護志愿者與鴛鴦一家
兩個月以后的7月,西湖已呈現(xiàn)一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亭亭而立的荷葉為鴛鴦等其它水鳥搭建了一個立體的生活空間,鴛鴦們可以悠然地在其中覓食、休憩。慢慢地,一些今年出生的小鴛鴦也逐漸長大了,學會了獨立生活,學會了占據(jù)領(lǐng)地,更學會了飛翔,不時掠過西湖的上空。
著名民謠音樂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Bob Dylan在《答案在風中飄》曾這樣唱到,“一個人要走過多少路,他才能稱之為人。一只鴿子要飛過多少大海,它才能在沙灘上安然休憩”。也許比起那些飛越千山萬水南北遷徙的鳥兒來說,生活在城市的鴛鴦是幸福的,因為這里環(huán)境適宜而且食物充足,但其實它們也需要面臨重重危險的考驗才能長大。對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類來說,我們更有理由為城市里的它們撐起一片溫暖的天空,因為這片天空是屬于它們與我們所共有的。
西湖天空下的愛心橋(圖中左下)
愛心橋上棲息的鴛鴦一家
注:本文為2020年浙江大學“后疫情時代國家文化公園與休閑空間營造”專項課題《杭州城市花鳥景觀的歷史脈絡(luò)與美學建構(gòu)》(編號20CSX02)的階段性成果。
供稿、攝影:顧磊
審核:毛燕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