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始終保持高度警覺,任何時候都不能麻痹大意。
——習近平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這幾日,關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情況的官方通報中,“聚集性疫情”成為高頻詞匯引人關注,“北京共報告聚集性病例41起;山東累計發(fā)現(xiàn)聚集性疫情60起;哈爾濱聚集性疫情發(fā)病人數(shù)占58.7%;寧波一祈福聚餐致25人確診”……這類因聚集而引發(fā)疫情蔓延的案例不勝枚舉,從職能部門到權威專家,再到新聞媒體,無不苦口婆心地提醒著人們:少出門、不聚會。為此政府和相關部門采取了多項全國性的舉措:延長假期、交通管制、公共場所體溫檢測排查、積極宣講個人防護知識等,而國民公共安全意識的提高也保證了相關舉措的順利實施。
近幾年發(fā)生的突發(fā)事件,不管是自然災害、公共衛(wèi)生、事故災害或者社會安全事件都呈現(xiàn)出了極強的破壞性、突發(fā)性、復雜性、不確定性和跨界性,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當火災來臨時,該如何逃生?當?shù)卣鹨u來時,該如何自救?當爆炸發(fā)生時,又該怎樣有效降低遭受傷害的幾率?這些問題的答案并不難找,在網絡上隨便一搜索都能找到諸如“火災中你必須知道的逃命守則”之類的文章。然而,更多的現(xiàn)實案例卻清楚地告訴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公共安全事件,大多數(shù)人是手足無措,海量信息并沒有發(fā)揮相應的作用。
每一次的事故和災難,都應該成為一次公共應急處理和避險知識的普及課,當我們把目光放在救人和追責上的同時,也需要認真想一想,如何才能有效地增強公眾的自我防護技能,減如何提升公共安全意識從而避免或減少災害的發(fā)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拓展人民群眾參與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徑”。2003年“非典”之后,我國加大了對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投入和實踐探索,經過了 10 多年的積累,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頂層設計,并且在各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對提高公共安全意識做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而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充分發(fā)動群眾的力量,提高群眾對于公共安全建設的認知度,實現(xiàn)政府與民眾對公共安全的良好合作與互動,對于健全公共安全防范體系、增強公共安全的“前饋管理”、提高地方政府公共安全管理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建立和完善公共安全教育和培訓體系,提升民眾公共安全認知
當前,我們在公共安全基礎知識和防范能力上的培訓還不夠到位,在內容和載體上的設計也相對滯后。特別是針對不同的細分培訓對象需要采用更為適用的培訓形式。比如,針對兒童的教育是具有可持續(xù)性的有效戰(zhàn)略,通過兒童可以傳播公共安全知識給父母、親戚和鄰居以及家庭的朋友,通過這種滴入式的傳播過程,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有效的學校安全課程;而老年人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是家庭的重要情緒支撐,因此,他們也是培訓的重點之一;殘疾人雖然在應急過程中需要特別的照顧, 但是如果他們知道基本的安全常識和技能,也能夠有能力來自救。
2、提高政府部門的基層治理水平,改善民眾公共安全態(tài)度
要從認識上將公共安全管理作為治理過程中對于逆境的一種處理方式,將公共安全管理融入到政治和治理的日常實踐中,從而使其成為公共治理的一項常規(guī)事務,抓好公共安全隱患排查、公共安全知識宣傳培訓、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安全監(jiān)測與預警、公共安全事件的處置和事后恢復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做到公共安全的“前饋管理”。尤其是面對當前社會的日益信息化、透明化、民主化的趨勢,關注市民面對突發(fā)事件、政策變化和社會矛盾的直接情緒反應,通過社區(qū)信訪接待、輿情監(jiān)測、心理干預等方式,疏通市民利益訴求通道、提升沖突容忍能力、構建矛盾疏通機制等,將負面情緒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
3、建立統(tǒng)一權威的社會公共安全信息發(fā)布平臺,助力民眾公共安全行動
可以充分借助新媒體、移動媒體平臺傳播快、受眾多、影響大、互動性強的特點,建立社會公共安全信息發(fā)布中心,通過網絡、移動媒體或者微信、微博等方式及時向民眾發(fā)布公共安全情況報告,宣傳公共安全知識以及維護社會公共安全的現(xiàn)實案例。如遇突發(fā)事件,也可以及時通過權威平臺及時通報事件進展,穩(wěn)定民眾情緒,引導民眾積極開展自救以及其他救援工作,從而維護社會穩(wěn)定。
公共安全意識是發(fā)展階段的問題,也是文明素質問題,加強全民公共安全意識刻不容緩。作為文明素質的一部分,安全教育應當引起空前重視,切實進學校、進家庭、進社區(qū),進入人們學習工作生活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讓人們意識到,提高公共安全意識是我們每個人的社會責任。
【參考資料】
1.《公共安全,不能有知識無意識》,人民日報,2015年09月16日
2.洪宇翔、吳偉炯,《公共安全意識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基于杭州市的調查》,浙江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3. 楊小兵,楊光,秦挺鑫等,《公共安全事件中應急救援個體防護對策研究》,中國標準化,2018年第7期
4.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新媒體
供稿:張 朵
審核:蔡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