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是浙江境內最大的河流,早在《山海經》《史記》中便稱浙江;《莊子》稱涮江;《漢書》《水經》則稱浙江,其實他們說的是同一條河流。歷來的習慣稱呼,上游稱新安江,桐廬至蕭山聞堰稱富春江,聞堰至杭州閘口稱之江,閘口以下稱錢塘江。此外,蘭江、金華江、浦陽江、曹娥江、分水江、烏溪江、江山港、練江、橫江等水系,都是錢塘江支流。由此可見,錢塘江流域其實是很大的一個地域范圍。尤其是我們在討論民俗風情這樣一個話題時,必須要照顧到歷史上人口的遷徙、流動、交往所造成風俗習慣的相互影響等因素,于是在地域范圍的界定方面就不得不更加寬泛一些。不過為了遵守整套叢書的統(tǒng)一體例,本書所述,主要還是指杭州市范圍內的錢塘江流域。
再說風俗的定義。風俗和民俗這兩個名詞,在我國的古籍中出現(xiàn)得都很早?!对娊?周南?關序》云:“美教化,移風俗?!薄镀堊?彊國》云:“入境,觀其風俗?!薄抖Y記?緇衣》云:“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惡以御民之淫,則民不惑矣?!薄妒酚?孫叔敖傳》云:“楚民俗,好痹車。”《漢書?董仲舒?zhèn)鳌吩疲骸白兠耧L,化民俗?!贝笾驴梢娝鼈兊囊饬x是相近的。此外,有人還會用“習俗”“民風”“謠俗”“土俗”等詞來指代,人們也都將其理解為同一類事象。
一般以為,風俗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指人民大眾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它主要以口耳相傳、行為示范和心理影響等手段,在某個地域范圍內的人群中擴布和傳承。它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物質的,諸如生產商貿、衣食住行、醫(yī)藥保健等;又有精神的,諸如民間信仰、民間哲學倫理與知識、民間藝術等;又有社會的,諸如社會組織、制度、人際關系與傳統(tǒng)節(jié)日等;還有語言的,諸如民俗語言與民間文學等。如此豐富的文化現(xiàn)象之間又有著相互關聯(lián)、相互制約與促進的有機聯(lián)系,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還在不斷地變化著。在這個意義上說,風俗往往是傳統(tǒng)的,它的起源或許很古老,它的積淀往往很深厚;同時它又是活著的,也就是說今天的人們還是大致上在按這種方式生活著。
入境問俗,是我們的祖先傳下來的一個好傳統(tǒng)。這首先是因為風俗是有地域差異的,古人云“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風俗,由于自然地理以及其他種種社會原因,會形成不同的個性。要了解一個地方,要認識一個民族,要跟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交往,不觀風問俗是不行的。不僅是觀,是問,還“入鄉(xiāng)隨俗”,才能成為當地人民群眾的知心朋友。當今時代,人口的流動和文化的交融空前頻繁,這個問題也就愈發(fā)凸現(xiàn)出來,于是乎許多人都開始關注起這個話題來了。
”可見水土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是何等重要。世界上大凡一些重要的古文明都誕生于大江大河的流域,便是明證。錢塘江既然是浙江省境內最大的一條河流,于是她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世代浙江人的母親河。久而久之,這里的人們便形成了一種錢塘江風格,或者說,形成了這一帶風俗民情中帶有錢塘江“文化符號”的地域個性。
收集、反映錢塘江風俗,無疑可以做一篇大文章,不是這一本僅十多萬字的小書所可以承擔得了的。不過由于接受這個寫作任務的時間比較緊迫,而我們還不具備做大量過細社會調查的條件。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我們設法形成了一個課題組,邀請長期生活在錢塘江流域一帶而又有志于民俗風情調查的一部分朋友,一起來做這件事。他們是李維松、吳桑梓、方仁英、蔣羽乾、何王芳、鄔瑋礫。課題組同仁初次合作,卻合作得頗為順利和愉快,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了這本書的寫作。本人負責總體策劃和通稿,并撰寫了其中關于錢江潮風俗的五篇文章。課題組成員各自撰寫和通稿,分別在文后署名。課題組成員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的知識結構、學術觀點、寫作習慣難免會有所不同,把這些文字放在一起,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差異?;蛘哒f我們之間的磨合還不夠理想,本人與課題組成員間的討論還不夠深入,通稿時也沒有強求文風的統(tǒng)一,而是允許種種差異的客觀存在。也可以說,讀者的需求原本也不盡一致,盡可讓大家在閱讀時更加自由地加以思考和體味,于是這種差異的存在野無傷大雅了。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11月1日)
叢書名: 杭州全書錢塘江叢書
作 者:顧希佳
總主編:王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