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民間工藝,是西溪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西溪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發(fā)展起來的物質資源和精神財富。
西溪,是一人地域名,非單獨的行政轄區(qū),歷史上對西溪之名指稱不一,或水名,或地名,或市(集鎮(zhèn))名。泛指今杭州市西湖區(qū)和余杭區(qū)的一個局部范圍。西溪濕地水源來自上游的南苕溪、中苕溪和北苕溪,漢唐時期的西溪范圍約在300平方公里以上。東約至拱墅區(qū)的米市巷街道和祥符鎮(zhèn)一帶,南至法華山一線10里山峰北坡,約含現在的西湖區(qū)北山、西溪、古蕩、翠苑、文新、留下、蔣村街道,三墩鎮(zhèn)、轉塘鎮(zhèn)的龍塢一帶,西至余杭區(qū)余杭鎮(zhèn)、閑林鎮(zhèn)(五常)、余杭中泰鄉(xiāng)、清以后西溪范圍逐漸縮小。據《康熙錢塘縣志》載: “留(西)溪界方十里。外則西至余杭,南帶江而薄富陽;內則北距仁和,東錯于湖陰者,起天竺屬之桃源嶺,實本縣之欽賢、調露、定北、定南、上下扇等圖也。其山自龍門、黃梅來,而為穆塢,盡于秦亭。其水自分金、澹竹二嶺,而為鎮(zhèn)河,左轉古蕩,右出閑林,其土百頃?!北緯召Y料指大西溪范圍,凡西溪水系自源頭流經的地域,也收錄其中。
西溪,地處良渚文化遺址的核心地區(qū)。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西溪先民就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創(chuàng)造性地制造出精致的玉器、黑陶和髹器等工藝品。這是良渚文明的標志,是西溪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標志,也是西溪先民留給后人的璀璨沉甸的一份厚禮。
西溪民間工藝,也是一種群眾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它產生于西溪民間,傳承于西溪民間,服務于西溪民間。西溪地區(qū)的每一種手工技藝都有著深厚的社會根基,都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和熱愛的。
西溪民間工藝品種之多,分布之廣,質地之精,絕不遜色于其他地區(qū)。歷史上不僅有精美絕倫的玉器、黑陶工藝,有土法造紙和雕版印刷工藝,有自然環(huán)保的竹編、草編工藝,還有古樸的土布織造和藍印花布印染工藝……這些工藝項目有的目前仍在民間傳承著,有的已處于瀕臨失傳的邊緣狀態(tài),有的只有珍貴的歷史記載和保護遺址了。調查、整理這些工藝的歷史、技藝和傳承人,目的是更好地研究、繼承、保護西溪民間工藝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弘揚西溪傳統(tǒng)的民族民間文化。
西溪民間工藝有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西溪民間工藝與西溪民間風俗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往往某一民俗事象是通過民間工藝這個載體生存和傳承的;二是西溪民間工藝傳承有明顯的地方性和穩(wěn)定性,往往是扎根于一個鎮(zhèn)、一個村,千百年來世代相傳,經久不息的;三是西溪民間工藝所用材質都是就近取材,有著豐厚資源優(yōu)勢的;四是西溪民間工藝的傳承人都是地道的和鄉(xiāng)土的能工巧匠,他們是西溪民間工藝的薪火傳人,又是保護和繼承西溪民間工藝不可忽視的一支中堅力量。
出版社: 杭州出版社
叢書名: 杭州全書·西溪叢書
作 者:鄭發(fā)楚
總主編:王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