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因人的意志而建,因人的意志而毀,因人的意志而保護。
——安東尼·滕
”
當我們提及一座偉大的城市時,首先想起的是倫敦、紐約、東京、巴黎,它們擁有世界上最強的綜合經濟實力、最完備的基礎設施、最頂尖的人才和最通達的交通,然而卻很少有人提及它們擁有多悠久的歷史文化,保存了多少文物古跡,以及擁有怎么樣的傳統(tǒng)格局和歷史風貌。因為這些城市的大部分的歷史遺跡,都在都市更新與城市建設中逐漸消失殆盡了。
“整個20世紀,不僅僅是現代文明摧毀了前世留下的大多數建筑結構,在我們和過去之間挖掘了一條寬寬的鴻溝,而且更糟的是,在每一個大陸,我們都采用了一種毀滅性的文化”。1900至2000年之間,阿姆斯特丹有將近1/4的地標建筑被阿姆斯特丹人夷平了,存在了幾個世紀的中世紀穆斯林城市開羅超過一半的伊斯蘭標志性建筑被開羅人毀掉了,紐約成千上萬的美麗老建筑被紐約人拆毀了,北京屹立了600年之久的古城墻被拆除了,巴黎、京都、維也納、莫斯科…幾乎每一座城市都遭受了城市更新的浩劫。在發(fā)展和保護面前,人們豪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
安東尼·滕認為,歷史建筑的毀壞是城市精神的損失。因為城市的功能之一是歷史建筑的活的博物館,它記錄著城市的過去,也反映著城市的未來。然而,歷史建筑一旦被毀,則這種印記就被抹去了。因為它的不可替代性,即使能夠按照圖紙原樣重建,但是它的細節(jié)也會被抹去。
為了研究這些城市是如何從繁盛走向衰敗的,安東尼·滕選取了羅馬、華沙、開羅、莫斯科、北京、新加坡等20個城市進行了研究,雖然它們在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是在歷史建筑保護方面所遇到的問題都是相似的。
01 羅馬
“我們以宇宙之法命令,所有古代建立的建筑物,用于公共目的或裝飾的廟宇或其他紀念物,從此不許被破壞,也不應被任何人染指”。
——羅馬皇帝馬約里安458年頒布的法令
作為偉大帝國的首都,帝國時期的羅馬是古代城市中最大最壯觀的一個,它建造了各式各樣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建筑,如弗拉維安半圓形劇場、羅馬斗獸場、大雜技場、萬神殿、戴克里先公共浴場等。羅馬帝國衰敗以后,舊建筑上的大理石被切割砌成碎石墻或被煅燒后運往歐洲用來裝飾新宗教的紀念碑。文藝復興時期,教廷發(fā)起宏偉巨大的建設活動,使得90%-95%的古羅馬遺產都被毀于人為的破壞。盡管458年,羅馬就頒布了歷史上最早有記錄的保護法規(guī),“地方官員如果允許拆掉帝國紀念碑上的石頭,將被罰款25公斤黃金,拆石頭的工人則將受到鞭笞并砍掉雙手”,教皇也頒布了法令反對對古代遺產的這種屠殺式的破壞,但是從整個城市歷史來看,這種管控的影響卻很小,因為每個新任的統(tǒng)治者都可以任意地接受或者拒絕其前任的做法,這種保護政策缺乏有效性和連續(xù)性。
02 新加坡
老城市有有手工建造的房屋,大量使用來自城市周邊近處的材料,反應的是獨一無二的物質特征和城市文化價值觀,現在成了來自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封閉時期的一個有限資源。
——安東尼·滕
新加坡,一個沒有名揚天下的建筑杰作,卻因其地方特色而聞名于世的城市。殖民地歷史使其發(fā)展了一種復合文化。不同移民團體的多民族建筑在這里融合,英國殖民者建造了歐洲版本的印度灰泥房屋,葡萄牙移民帶來伊比利亞半島的地中海色彩風格,中國商人則帶來中國傳統(tǒng)建筑。坐落在熱帶植物和灌木花朵中跨文化的色調柔和的建筑,使新加坡稱為世界上最具異國情調的城市。在新加坡的現代化過程中,政府強迫小地產主賣掉土地,集中而成較大的地塊。因而許多老建筑不可避免地被拆除。官方報告指出“在我們努力建設一個現代化大都市時,我們丟棄了我們東方的神秘外貌以及由老建筑所代表的最大魅力”。直至旅游收入下降,才使得政府重新考慮對城市的規(guī)劃。
03 阿姆斯特丹
都市更新與大量城市建設所造成的破壞結果,其范圍之廣,過程之迅速,更甚于戰(zhàn)爭。
——安東尼·滕
阿姆斯特丹作為一個從漁村發(fā)展起來的城市,為了向海要土地,他們建造了海堤和風車;又發(fā)明了一套獨特的建筑手法,將木樁打入地下,建造木質房屋,建筑又高又窄,沿街形成連續(xù)墻,房屋正立面向外傾斜,以適應其難以承重的地質條件。他們規(guī)劃了三條平行的運河空間帶,環(huán)繞著不規(guī)則且不封閉的多邊形城市。在1660年,阿姆斯特丹成為當時歐洲的第三大城市。然而,商業(yè)的擴張帶來了城市的繁榮和人口的大量增長,土地的缺乏使得地價高漲。老宅年久失修,窮人涌進市中心,內城的部分地段成為貧民窟,獨特的運河被填平改造成新的馬路,以適應交通發(fā)展的需要。阿姆斯特丹獨特的城市景觀和歷史風貌被城市現代化的進程所改變了。
04 京都
人們想要使生活的環(huán)境現代化,使其更衛(wèi)生、更舒適、更實用,這當然沒有錯。但是問題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真的有必要毀掉這么多的傳統(tǒng)環(huán)境和文化嗎?
——山崎正史《京都:城市形態(tài)、傳統(tǒng)及歷史遺產》
京都由桓武天皇于794年所建,其深受古代中國都城影響,呈現出網狀方格式布局,高墻環(huán)繞的皇宮位于古城中心位置。京都是一個日本古代建筑綜合體,約有2000座寺廟、神社和庭院,精美如金閣寺、二條城、桂離宮,以及龍安寺的石庭園。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日本實施了國家復興計劃,突然來臨的現代化,對日本的文化、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價值觀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在城市現代化面前,歷史建筑為再開發(fā)讓路,國家保護法雖然對單體地標建筑進行了保護,但建筑物周邊的環(huán)境被破壞,城市天際線也隨之消失了。
幾點思考
作為城市印記的歷史建筑是否應該全部予以保留并加以保護?
關于歷史建筑的保護,一直以來存在一種爭論,是否所有的歷史建筑都應該被保護?書中,安東尼·滕給出了答案“都市中的歷史文化古跡應當盡量全盤保護”。
世界偉大城市的保護經驗與教訓?
保護法律的連續(xù)性。從皇帝王朝到教皇統(tǒng)治,羅馬并不缺乏文物保護的命令、聲明和法律。其中針對一些破壞歷史財產的行為,還有嚴厲的懲罰——鞭笞、斷肢和死刑。然而羅馬古城卻還是破壞了,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保證法律的連續(xù)性,從皇帝到教皇,法律只作用于統(tǒng)治者統(tǒng)治的某一階段,而沒有作用于整個歷史時期。
社會組織的有效參與。修復建筑遺產的資金需求大,單靠政府的資金目前無法負擔得起這些建筑遺產的開銷。阿姆斯特丹的城市重建公司斯塔謝斯特在期歷史建筑保護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公司將建筑保護和住房補助連在一起。專門修復那些沒有被列入名錄但處于危險中的房屋,并保留其原始風貌,修復之后公司作為業(yè)主繼續(xù)對建筑進行維護和管理。它實現目標的同時也為投資人帶來利益,股東每年可以得到免稅的5%作為回報。得到修復的建筑不僅能夠獲得補助,而且有利于提升整體環(huán)境,也使得周邊地塊的建筑得以增值。
經濟不發(fā)達導致歷史文物的衰敗。生活質量提高以后,保護意識才會進一步加強。因為都市社會已經脫離經濟貧困獲得自由,他們可以聚焦于自我文化身份認同的問題上所謂的,即所謂的“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因此,總是只有在過去已經被毀掉之后,才有了保護的意愿和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發(fā)展水平已經顯著提高的今天,諸如拆老城建新城的這種悲劇是完全是沒有必要而且可以避免的。
保護歷史建筑我們應該如何做?
人們既是偉大建筑的建造者,也是偉大建筑的毀滅者,更是偉大建筑的保護者,在這三者的矛盾中,只有重新煥發(fā)起一代一代的責任感和保護的意識,才能使得經歷時間洗禮的古建筑在歷史的長河中生生不息,成為一座文明城市的見證者。
【參考文獻】
[美]安東尼·滕,世界偉大城市的保護:歷史大都會的毀滅與重建[M],郝笑叢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
供稿:董 雷
審核:毛燕武